首页    健康科普    高温环境基层官兵要重视热习服训练

高温环境基层官兵要重视热习服训练

创建时间:2024-09-11

策划 | 卫勤小组




基层官兵一定要重视热习服训练

精兵前期已经推送不少关于预防中暑的文章,今天再推一篇关于热习服训练的文章。热习服是通过反复暴露于热环境中并进行相关训练,通过使机体获得刺激,使人体出现的可提高机体对热的耐受能力生理、心理、行为、形态方面的适应性反应,可有效提升作战人员在炎热环境中的军事作业能力。

任何伤病都是预防重于治疗,中暑同样是如此。虽然专家们在给大家上课时都强调要及时后送,但在战时条件下真不一定有后送条件,连提出“黄金一小时”的美军都开始重点研究战场救护的勤务理论和技术的“Prolonged”大法了,所以伤病预防更有实战意义。通过平时的学习掌握战场生存和伤病预防技巧,也是实战化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希望大家一定要重视预防中暑的热习服训练、科学补液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一、热习服的生理意义

人体主要通过血液循环和出汗两种方式散热(吐舌头散热的技能还没学会)。通常机体循环首先要确保重要脏器和肌肉群供血,而体表血循环量相对较少,所以普通人出汗散热的比例较大。当机体大量排汗导致体内血容量减少时,会通过交感神经系统调节,一方面加快心率加强全身供血(但心率高会导致人员容易疲劳);另一方面也会通过调节减少体表血供来重点确保重要脏器的血供,但体表血供的减少会降低体内热量的散发,这就是为何普通人在炎热环境即使及时补水补电解质也容易感到疲劳和容易中暑的原因。


1.更强的散热能力



通过热习服训练,可以改变人体的血液流向分布,使更多的血液流经皮肤,从而增强体内热量向外散发的能力。若皮肤受损(如痱子或晒伤等),会导致散热能力下降,所以要注意避免晒伤或者出痱子


2.降低心血管紧张程度



通过热习服训练,可使交感系统对身体血供的变化不那么敏感,心率不会过快上升,延缓疲劳出现。


3.增加排汗



热习服后人的出汗的核心温度阈值降低,而汗腺敏感度提高,在核心温度较低情况下即会开始出汗以降低体温(所以有些动不动冒汗的人不一定是“虚汗”)。


4.减少体内电解质损失



当人体通过排汗散热时还会不可避免地损失大量电解质,电解质的丢失会导致一系列不良生理反应。但通过热习服训练的人在相同排汗量条件下体内电解质损失更少(可以将汗液中的钠浓度降低一半,含钠量低的汗水更容易蒸发带走热量)。

      虽然热习服后人员通过排汗散热的能力更强,但对于穿着装具作业的战斗人员或消防员来说,由于这些强制性着装状态会明显削弱出汗适应带来的生理益处,所以一定要重视科学补液。这个放在后一篇介绍。


5.体内损伤更小



在高温下机体内部会出现一些炎症反应甚至造成部分细胞死亡。通过热习服训练的人体内会产生更多热休克蛋白(HSPs),热休克蛋白能为机体提供保护并加速细胞对热暴露和其他应激物的修复。

综上所述,通过热习服训练可以使人员在高温环境下作业时间更长,这点对于无稳定后勤保障且需要长时间持续作战的陆战队和特战人员来说十分重要。


二、如何进行热习服训练


1.常规法。



(1)英军

英国军事指南要求在人员部署到炎热环境前3 至 4 周内,人员需通过有氧运动模式进行热习服训练,目的是“提高心率并保持在最高心率65% 以上”,持续40 分钟至一个小时运动。随后应进行 10-14 天的个人或团体锻炼,以每天至少升高并维持较高的体温 1 小时,通过出汗的目视评估进行检查,共 6 周的部署前的生理热适应期。

(2)国内

在《酷暑练兵 军医把脉——提前做功课 训练更科学》一文介绍的14天热习服训练为:最适宜的天气气温是35℃-40℃,相对湿度为20%-60%。训练项目以打篮球、踢足球、跑步、行军等有氧耐力训练为主。训练强度方面,可在心脏耐受范围内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热暴露时间,通过间歇训练来适应运动量,每日训练时间不少于1.5-2小时。阶段划分上,前3天是初步习服阶段,训练强度可根据个人情况随时停止。有条件的部队可以对心率和体温进行监测,当心率大于170次/分钟或体温大于38℃时应终止训练。第4到10天是基本习服阶段,这时应逐渐增加运动量,6天后,要逐渐增加着装。第10到14天就进入了完全习服阶段,这时候训练强度应达到军事训练大纲要求。

(3)新加坡的研究

新加坡陆军以51名男性士兵,(年龄,25±2岁;BMI指数,23.6 ± 3.2;体脂率19%±5%)执行以下三种体能战技训练,找出较可能优化的方法:

①Military-Based Heat Acclimatization(MHA,17人):常规的基于热环境适应的训练,如穿着运动服以9.6公里/小时的速率跑步;穿着迷彩内衣、头盔、战术背心以4-6公里/小时的行军速率等训练。

②Isothermic Conditioning(IC,17人):着全装,以在实战环境温度下,着迷彩服、战术背心、运动鞋,以8公里/小时速率,执行距离2.8与3.2公里的战斗跑步训练及高强度战术训练HITT,全程监测士兵体温不超过38.5度摄氏度。

③Interval Training (IT,17人):穿着跑步服装与运动鞋,以13.5公里/小时速率间歇跑,其中60秒的组间休息时需按5.4公里/小时的步行速率缓走的间歇训练。

最后以穿着全套负重战斗个装(22公斤),在室内(干球温度,29.9°C ± 0.5°C;相对湿度,70%±3%)跑步机上模拟行军2.4公里的热适应能力检测(13.2 ± 0.9分钟)。作以比较士兵在这其中的热适应生理,如:心肺系统、体表排汗脱水速率与汗钠浓度等。

研究结果表明,在这三个种热适应的体能战技训练计划之中,以IC 效果较好,因IC提供了足够的热刺激,使得心肺系统、体表排汗速率与钠浓度的适应,提升了训练经济效益。

    而间歇训练(IT)却是能够诱发与MHA相关类似的生理适应。因此,间歇训练模式,应是可以作为替代MHA训练模式,将部队训练风险最小化,效益最大化的体能训练模块参考应用。

2.应急法。



外军相关研究更指出,按照常规的2周训练法训练,在完成第1、2周的适当训练,平均服役人员预计将分别达到约 50% 和约 80% 近乎完全的热习服。但对于一些特殊部队,如被应急部署进入热区执行任务(如海军陆战队或特战分队)人员,则需要一些速成大法来进行热习服训练。

  有资料提到常规热习服训练的后期主要是人体排汗功能的变化,而军事人员由于穿着装具,导致其通过排汗获得的收益不是太大。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外军才敢搞速成热习服训练。

(1)英军8天热习服训练方法




这个方法去年介绍过,这里再重复介绍一下:


(2)法军5天法




法国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国家,其军事思想、武器系统一直都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军事医学也是如此。2017年的一篇军事人员热习服训练研究报告中,研究者组织了30 名法国士兵,在抵达阿拉伯训练基地后,于当地实际环境中(气温~40°C 与12% 相对湿度),通过5天训练,每天进行短时间、渐进、低中等强度的体能训练计划,具体为:VO2max  50%的强度 ,3~5 组 ,每组8 分钟的跑步。热适应训练期间的前、后,进行了现场热适应测验HST,以50%最大摄氧量(VO2max) 的速度进行8 分钟跑步,组间休息4分钟,共3组。对不训练组训练组热习服能力比较。

 结果显示,通过每天(<60 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耐力体能训练课程的训练组,仅在 5 天内就可以优化降低在运动期间与休息时的心率、出汗、疲劳生理指数,可降低任务期间所造成热伤害风险与提升任务成功率。



编辑:卫勤小组
投稿及合作邮箱:wqjingbing@163.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的转发,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和动力


往期精彩

多地进入高热天气,如何开展热射病紧急处置?

提高军事人员热耐受性的研究进展及相关策略

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