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鬼伞】最常见毒蘑,小区里生长的比较多。家园鬼伞个体较小,菌盖呈黄色,成熟后菌褶为黑色。这种蘑菇非常脆弱,用手轻轻一碰就会碎掉。【墨汁鬼伞】菌帽呈伞状,肉质较厚。菌褶稠密,边缘白色,基部膨大,弯曲。人吃了后会心悸,恶心,不能食用。墨汁鬼伞初长时和鸡腿菇极为相似,要注意分辨,以防误采误食。【毒蝇伞】菌盖呈鲜红色,有明显的白或淡黄色鳞片。菌褶为白或黄白色,较密,且不等长。菌盖边缘整齐,略带絮状物。剧毒。人食用后恶心、腹痛,甚至死亡,发病较快。【环盖毒伞】颜色为褐色或灰褐色,菌盖为5-13厘米,常带有浅色、深色的环带。边缘色较浅,且具有长条纹。菌肉为白色,食后会发生呕吐等胃肠道疾病症状。【鳞柄白毒伞】纯白色,菌盖中间突起呈锥形,柄上有显著的鳞片,基部膨大。菌托呈苞状。这种蘑菇含有毒肽及毒伞肽毒素,极毒。
【变色腊伞】菌盖呈圆锥形,橙黄色,表面为蜡质。受伤或老时变成黑色。这种毒蘑食用后潜伏期较长,发病后会致人脱水、休克乃至死亡。【地碗菌】地碗菌毒性较大,一般长在阴暗潮湿的地面上。外形似碗状,很是独特。没有菌柄,质地有点像木耳。
【肉褐鳞环柄菇】俗称肉褐鳞小伞是我国北方最常见的剧毒蘑菇之一,它个头比较小,但与剧毒的鹅膏菌一样,含有鹅膏毒素,可以造成急性肝损害,甚至多器官衰竭,是名副其实的“小个子大魔王”。
01.报告事件病死率高达20%;
02.地域性强,以西南部云南、贵州、四川等最为严重,近年湖南、浙江增加迅猛,其他地区均有发生;
03.发生时间集中,主要发生在夏秋季6−9月份,其中以7−8月高发;
04.毒物谱相对集中,在我国造成中毒的毒蘑菇种类主要集中在鹅膏属、环柄菇属、盔孢伞属、红菇属、青褶伞属、粉褶菌属、桩菇属、粉末牛肝菌属等,致命的毒蘑菇主要包括可造成急性肝损害型的鹅膏属、环柄菇属、盔孢伞属及造成横纹肌溶解型的亚稀褶红菇。其中鹅膏属的毒蘑菇和亚稀褶红菇造成的中毒死亡人数占我国毒蘑菇中毒死亡总人数的95%以上;
05.家庭聚集性,80%的中毒发生在家庭,因毒蘑菇中毒家破人亡的案例不时见于媒体。
毒蘑菇种类繁多,所含毒素复杂。一种毒蘑菇可同时含有多种毒素,同一种毒素也可出现在不同种毒蘑菇中。目前,已知毒素种类有限,根据毒素结构和毒理可分为环肽类、奥来毒素、毒蕈碱类、裸盖菇素、异噁衍生物、鹿花菌素、鬼伞素等。01、环肽类:
环肽类为最主要致死毒素,常存在于鹅膏属、环柄菇属、盔孢伞属的部分品种中,主要包括鹅膏毒肽、鬼笔毒肽及毒伞肽等。
02、鹅膏毒肽
鹅膏毒肽,水溶性,热稳定、耐酸碱。可经胃肠道快速吸收,2h血中浓度即可达峰,48h内经转运蛋白多肽快速分布到肝脏。
毒素经过肾脏排泄,肝肾为主要靶器官,鹅膏毒肽主要通过抑制RNA聚合酶II活性,阻止mRNA转录和蛋白质合成。
造成细胞损伤,也可通过氧化应激,产生内源性因子,造成细胞凋亡。
03、鬼笔毒肽
鬼笔毒肽,为速效毒素,动物腹腔注射2~5h可致死,主要机制为干扰丝状肌动蛋白与球状肌动蛋白转化平衡,阻止细胞骨架形成。
04、奥来毒素
奥来毒素为致死毒素,存在于有丝膜菌属。毒素能抑制DNA、RNA、蛋白质大分子合成,造成细胞氧化应激损伤。
肾脏为主要靶器官,急性肾功能衰竭可出现在摄入后3~14d,病死率达11%。
05、鹿花菌素
鹿花菌素水解产物甲基肼,可抑制谷氨酸脱羧酶的辅助因子吡哆醛,减少γ氨基丁酸合成而产生毒性,同时诱导溶血。
中毒表现为呕吐、腹泻、眩晕、谵妄、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抽搐、溶血、肾功能衰竭,严重导致患者死亡等。
06、毒蕈碱类
毒蕈碱类具有胆碱能促进作用,不能通过血脑屏障,中毒后可表现为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07、裸盖菇素
裸盖菇素为一类色胺衍生物,激动5羟色胺受体,可产生精神错乱、幻视、烦躁、意识障碍等中毒症状。
08、异噁唑衍生物
异噁唑衍生物,见于鹅膏属鹅膏组的一些种类和毒蝇口蘑,可刺激NMDA受体和γ氨基丁酸产生神经精神症状。
09、鬼伞素
鬼伞素,见于墨汁鬼伞,可诱发机体双硫仑样反应。
毒蘑菇中毒的临床症状因其种类及所含毒素不同,表现各异。多在食用后2小时左右发病。表现为剧烈腹泻、腹痛、恶心呕吐,一般不发热。该型是极普遍的误食毒蘑菇中毒类型,中毒病程短,及时治疗恢复较快。除肠胃炎的症状外,还有血管舒张、血压下降、心跳减缓、代谢水平减缓等副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严重者可有谵妄、幻觉、呼吸抑制等表现,甚至死亡。起初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由于红细胞被破坏,发病3~4日后出现溶血性黄疸、肝脾肿大,少数中毒者出现血红蛋白尿、溶血性贫血。此型中毒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救,死亡率很高。其临床表现按病情发展可以分为:② 胃肠炎期:表现为恶心、呕吐、脐周腹痛、水样便腹泻,但多不严重,常在1~2天后缓解。③ 假愈期:多无症状,或仅感轻微乏力、不思饮食等。④ 脏器损害期:突然出现肝、肾、心、脑等脏器损害,肝脏肿大、黄疸、肝功能异常、少尿、血尿,甚至发生急性肝坏死、肝性脑病、尿毒症,并可以导致死亡。⑤ 精神症状期:部分患者呈烦躁不安或淡漠嗜睡,甚至昏迷惊厥。可因呼吸、循环中枢抑制或肝性脑病而死亡。⑥ 恢复期:部分患者经过积极治疗,一般在2~3周后进入恢复期,中毒症状消失,肝功能好转并痊愈。
01.一般检查
蘑菇中毒缺乏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实验室一般检查可反映毒素损害的靶器官和受累程度。轻度中毒患者实验室检查可正常,而重度中毒时常逐渐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需要严密监测。同时可以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措施。
02.毒物检测
留取患者呕吐物、血液、尿液或蘑菇等样本尽早进行毒物检测。目前,国内外对蘑菇毒素的检测技术主要有化学显色检测法、薄层层析法、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及液相色谱-质谱法等。其中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及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鹅膏毒素的方法较为成熟。
03、形态学鉴别
是最常用的毒蘑菇鉴别方法,通过对蘑菇子实体宏观和微观特征点的观察、测量、比对来进行鉴定。中毒现场可通过对蘑菇照片的识别做出初步判定。
毒蘑菇中毒目前还没有特效解毒剂,彻底清除毒物是排除和减少毒物吸收的关键。
01.马上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物,呼叫救护车。食用过的剩余蘑菇,应留存检验,查明中毒原因。02.及时对中毒者进行催吐、洗胃或清肠,以清除胃肠道尚未吸收的毒物催吐:可饮用大量盐水或用手催吐,还可口服硫酸铜、硫酸钾;孕妇慎用催吐;如果中毒者出现昏迷,不宜进行人为催吐,容易引起窒息。导泻或灌肠:用温盐水灌肠,或用50%硫酸镁溶液导泻。神经精神型中毒,可以采用阿托品。溶血型中毒,可以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肝肾损伤型中毒,可以用含巯的解毒剂。有剧烈呕吐和腹泻者,须大量输液、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平衡紊乱。肝损害者,给予保肝支持治疗。有精神症状或有惊厥者,予镇静或抗惊厥治疗
05.透析疗法
早期血液净化是治疗急性重症毒蕈中毒的有效方法,既能有效清除毒蕈毒素,又能维持内环境稳定,降低死亡率,避免后期并发多脏器继发性损害。应在 24 小时内行血液灌流,并根据具体情况不少于3次。
6.重视假愈期
进入假愈期,患者临床表现特别是胃肠道症状好转,类似痊愈,但实际上内脏损害已经开始,此期稍有大意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
1、致死性蘑菇中毒:
(1)初次评估HOPE6评分≥2分;
(2)初次评估HOPE6评分<2分,而后续再评估TALK评分≥1分;(3)蘑菇样本经实验室鉴定明确为致死性蘑菇种类,或送检样本检测出鹅膏毒肽等致死性毒素。
初次评估HOPE6评分<2分且后续再评估TALK评分持续<1分,考虑为非致死性蘑菇中毒。

一身雪白的鹅膏菌看起来很普通,却是一朵致命的“白毒伞”!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鳞小伞、秋盔孢伞,也极毒。有人说,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角落。所有的菇都倾向于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跟毒性无关。可以吃的鸡腿菇经常在牛屎等动物粪便上“绽放”;而包括“白毒伞”在内的很多毒蘑菇,都生长在干净的林中地上。实际上,著名毒菌——豹斑毒伞常常被蛞蝓吃,不少有毒种类也可以生蛆。这也不是绝对的,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但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虽然这类菌有毒种类的比例较大,但也并非绝对如此。许多毒菌并无独特的特征,如外观很平常的毒粉褶蕈就很毒。01.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以改善组织缺氧症状,必要时头偏向一次,防止窒息。02.对症护理:遵医嘱给予抽血检查,及时补液、查电解质,肝功及肾功情况,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体内酸碱平衡。对于烦躁及抽搐的患者,必要时给予镇静剂,加强床旁护理,防止坠床。03.加强病情观察:密切监测患者的精神状态、生命体征、瞳孔及尿量的变化,患者呕吐物及腹泻物的性质,颜色、量等,必要时及时送检。胃肠症状好转后警惕是否进入假愈期,对于重症患者给予专人护理,监测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04.饮食指导:遵医嘱合理膳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菜汤、鱼汤等、鼓励患者多进食,增强体质。05.心理护理:患者及家属心情紧张、恐惧。对救治迫切,因此要关心和体贴患者及家属,主动和他们交谈,耐心开导,语言亲切,动作轻柔,做到忙而不乱,有条有序。06.健康宣教:加强对有毒蘑菇的宣传指导,预防同类疾病的再次发生。目前,还没有简易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的科学方法,依据民间流传的“经验”,并不能保证避免误采误食野生毒蘑菇而发生中毒。所以,在户外踏春郊游,不要采食野生蘑菇,也不要购买个人采摘售卖的野生蘑菇。对于市场上售卖的野生蘑菇,不能放松警惕,特别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绝不要轻易食用。不同种类的毒蘑菇所含毒素不同,引起的中毒症状也不同。野生蘑菇中毒的表现有:胃肠中毒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脏损害型、肾衰竭型、呼吸与循环衰竭型、光过敏性皮炎型等。其中,胃肠中毒型最为普遍,肝脏损害型致死人数最多。一般误食毒蘑菇后,最短可以在10分钟、最长在6-12小时后发病。如果食用野生蘑菇后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中毒症状,要马上催吐,并立即送医。
生产经营者在加工、售卖野生蘑菇时,应做到不采集、不加工、不经营不认识的蘑菇,要确保在加工、经营的蘑菇中,没有混入有毒蘑菇。否则,要承担相应的经济与法律责任。在野生蘑菇采食期,产蘑菇和有采食野生蘑菇习惯地区的监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应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广而告之公众,不要随意采摘、食用野生蘑菇。同时,根据各地误食毒蘑菇中毒特点,结合气温、湿度、降雨量等因素,在蘑菇成熟期前进行预警预报,及时发布风险警示或消费提示。在发生过误食毒蘑菇中毒的地方,建议竖立附有毒蘑菇照片的警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