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防部会定期发布各项数据,这些时间点上各项指标的取值可据此算出,任意两个发布时间之间的数据则可以由线性内插法得出。
线性内插法举例:04年3月的累积死亡人数为500,04年7月的累积死亡人数为700,想知道04年4月的累积死亡人数。根据线性内插法的公式,
式中y为待求累积死亡人数。
将起始时间03年3月设为0,时间单位为月,则04年3月取值为12,4月取值为13,7月取值为16。
美军伤亡(casualty)统计深度研究:简单的统计学知识解决大问题,您学会了吗?该文作者为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Mathew S. Goldberg博士,文章对于正在研究或未来想开展战伤流行病学相关研究的同学来说,十分有借鉴意义哦
前期小组整理了数篇美军发表的关于战争伤亡(以往有推文译为减员,这样就能与CPLA对应,便于理解。但根据目前美军国防部报告的相关统计数字形式与概念界定,可能与CPLA的减员概念并不完全相同,鉴于小组成员才疏学浅,在没有得到更高级别证据完全确证之前,暂且用casualty的本义来翻译)数据研究的学术论文(美军战场伤员统计数据浅析(一)、美军战场伤员统计数据浅析(二)、美军现代战争军事行动伤亡统计报告),理论性超强,虽然只是简单除法算出的百分比,但在用于不同战争之间比较时,会因为分子分母纳入统计的范围不同产生相关的误解,最终会产生对于卫勤乃至整体军事决策的误导。
近期,小组成员又挖到了一篇关于伊拉克自由行动伤亡率算法及影响因素的论文,特别感谢刘硕同学所做的大量翻译工作以及统计学专家柳老师对翻译及理解方面给予的专业指导。该文作者为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Mathew S. Goldberg博士,因为对美国国防部常规性报告中OIF累计伤亡数据报告表示不满,认为国防部伤亡数字的展现形式不理想,因而不能解答一些棘手的政策问题。
1. 伤亡人员中未包含非战斗因素造成的伤员(non-hostile injuries);
2. 部分研究计算了伤员存活比例(survival rates)并与越南战争相关数字进行比较,然而两次战争的有关数据并不具有可比性;
3. 伤亡率在OIF的增兵期间可能会较高,但被淹没在累计数据处理的报告中;
4. 不是所有的非战斗死亡(non-hostile death)都是由战争造成的,研究人员并未使用和平时期的基准死亡率对战争中的非战斗死亡率进行校正。
以上四大罪状,条理清晰,反应了国防部在伤亡数据计算、展示方式方法及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怎么办呢,Mathew博士觉得人家做的不好,于是就开展了自己的研究,从另一个视角重新梳理美军伤亡的概念,并分析了战争期间增兵及平时官兵意外死亡率的基线对战争期间总伤亡率的影响,配以各种统计图表,学术气息极为严谨浓郁,现share给大家。
小编在全文通读完毕后对美军相关研究人员严谨的治学态度十分钦佩,文章对于正在研究或未来想开展战伤流行病学相关研究的同学来说,十分有借鉴意义。全文刊登在2010年的military medicine,共分为6大部分,一是美国国防部伤亡人员分类体系及存在问题;二是战争期间暴露水平对伤亡数据测算的影响;三是伤亡数据的独特展示形式;四是伤死比分子分母取值的选择性问题;五是增兵对伤亡发生及数据统计的影响;六是和平时期非战斗死亡率对战争期间相关参数的校准。考虑到大家的阅读体验,本期先推出前3部分。
图1就是美国国防部用于公共报告的军事伤亡人员分类体系。而对于Casualty的定义,文中是这么界定的:any soldier who is lost to his or her organization or unit ;(和CPLA减员概念很相似哦,有心的同学可以对比下《军语》中减员的概念,此处一定要吐槽下,《军语》中把减员翻译成personnel loss,真可谓是直译的非常到位了,哈哈)。
国防部公共报告伤亡分类体系在大类上首先分为作战相关(hostile)和非作战相关(non-hostile),这一点上与CPLA的减员类似,分为战斗减员和非战斗减员。值得注意的是战斗相关的伤员称为wounded,而非战斗相关的则称为injuries(见图1)。而将阵亡(KIA)、伤死(DOW)、战伤(WIA)这3类作战相关伤亡与非作战相关的死亡(non-hostile deaths)合并称为伤亡人员(Casualties),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将Casualty这个单词与CPLA的减员是无法一一对应的。
WIA的定义是未获得医疗机构救治之前已能存活的伤员(survival their injuries beyond initial hospitalization ,该定义是参考了2006年在trauma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根据美军2017版JP4-02(美军第4-02号联合出版物,Health Service Support,相当于美军卫勤保障条令)显示,WIA涵盖了RTD。这个图表里未显示另外一个重要的指标:战伤死亡率,CRF=(KIA+DOW)/(KIA+WIA)。
该图摘自JP4-02,2017,12(美军第4-02号联合出版物,Health Service Support)
然而,通过小编努力的检索和查询相关美军术语文档,发现该定义与分类与美军JP4-02中的并不相同,在JP4-02中,casualty的定义进行了扩展:
Any person who is lost to the organization by having been declared dead, duty status - whereabouts unknown, missing, ill, or injured.
仅从文字表述来看,是包含病员的,所以奇怪的是,为什么国防部公开报告数据为啥不用规范的术语解释呢;此外,关于casualty category这个术语,在06版JP4-02中也有相关描述。
casualty category:A term used to specifically classify a casualty for reporting purposes based upon the casualty type and the casualty status. Casualty categories include killed in action, died of wounds received in action, and wounded in action.
终于找到国防部Casualty分类的来源了,原来在Casualty categories这儿呼应呢。不过,矛盾来了,在这个category中,并没有病员这个类别,经查阅12版和17版的JP4-02,这个术语居然被取消了。难道老美自己也发现自相矛盾没法收场了吗,哈哈。
言归正传,在明确了定义与分类后,作者提出国防部在其网站上公布了OIF和OEF的伤亡数字,同时也报告了非战斗死亡数据(也是伤亡人员中的一部分),但是网站上并未公布非战斗伤员及非致命伤(non-fatal injuries)伤员的数字,但是这些伤员出现在了该网站公布的医疗后送相关统计报告中。所以,作者认为国防部的数据分类报告体系有待调整。
启示一:美军的伤亡定义与分类标准尚未统一口径;
启示二:国防部公布的历次战争伤亡数据可比性较差。
国防部会定期发布各项数据,这些时间点上各项指标的取值可据此算出,任意两个发布时间之间的数据则可以由线性内插法得出。
线性内插法举例:04年3月的累积死亡人数为500,04年7月的累积死亡人数为700,想知道04年4月的累积死亡人数。根据线性内插法的公式,
式中y为待求累积死亡人数。
将起始时间03年3月设为0,时间单位为月,则04年3月取值为12,4月取值为13,7月取值为16。
启示一:不同战争的伤亡人数不能简单比较,应该使用暴露水平对分母进行调整(同时考虑参战人数和参战时间的影响);
启示二:伊拉克战争中疾病及非战斗伤员数量是战伤的4倍,占用了大量的医疗后送资源。
启示一:伊拉克战争中非战斗死亡占有相当比例;
启示二:现代战争伤情日趋严重,72小时内无法返岗比例较高。
考虑到大家的阅读体验,本次的知识与概念轰炸就先到这里哈,欢迎有兴趣的同学在后台留言分享体会!、、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的转发,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和动力)
❶
♡ 大 · 家 · 都 · 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