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战场伤员统计数据浅析(一)
全文共2375字,阅读需约15分钟
建议电脑端浏览
并且
全文无图.....您费心....
众所周知,与战场伤员有关的数据是战后卫勤保障工作复盘的重要依据,卫生减员数量、伤死率等数据指标能够从宏观角度反映战时卫勤保障工作的效能,将数据与各环节、各阶梯卫勤保障工作开展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反思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发现卫勤保障中存在的缺陷,进而通过在勤务和技术上的改进来达到提升卫勤保障能力的目的。
美军研究人员指出:若需要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有意义的结论,则需要对不同种类的数据进行清晰、严格、准确的界定,并确定“一以贯之”的计算公式。若不同的数据有着不同的定义和标准,那么则无法进行横向比较(不同战争之间、不同作战行动之间的横向比较),以伤死(Died of Wounds, DOW)为例,在计算伤死率时,是否将72小时内治愈归队人数(Return to Duty in 72 hours, RTD)从分母中剔除会对计算结果造成较大的影响,若不同战斗或是同一战斗不同机构之间对RTD的处理方式不同,则势必造成不准确的战伤数据分析。本期推文主要介绍美军研究人员提出的战斗总死亡率(Case Fatality Rate, CFR)、阵亡(Killed in Action, KIA)、伤死(Died of Wounds, DOW)的有关概念、相关计算公式以及一些应重点关注的问题。下期推文则会根据这些统一的公式和原则将美军在二战、越战、阿富汗、伊拉克战场中的伤员数据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并进行讨论。部分词汇翻译与我军减员分类与算法字面相同但概念界定不同,请注意区分。
1.几个关键减员项目的概念界定及计算公式
1.1 战伤伤员(Wounded in Action,WIA)
WIA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伤死(DOW,具体概念后文阐述),经医疗机构救治后存活伤员,72小时内治愈归队人员(RTD)。在使用WIA进行比率计算时,例如伤死率,阵亡率等,应将RTD人数从分母中减掉,因为RTD人数往往占到WIA总数的50%,在伊拉克、阿富汗战场上RTD占WIA的比例为51%,如此大的比例会对各种“率”的计算产生影响。
1.2战斗致死率(Case Fatality Rate, CFR)
战斗致死率为(阵亡人数+伤死人数)/(阵亡人数+战伤伤员数),计算公式如下:
![](http://nwzimg.wezhan.cn/contents/sitefiles2069/10346616/images/52411240.png)
此公式计算的是在一场战斗中受伤人员的总体死亡率,因此战斗人员只要因作战产生了损伤,都会被包括在WIA内,RTD的数值也包含在内。但当此公式中的统计数据来自于医疗卫生机构时,不同的机构、不同场次的战斗之间可能会对RTD是否纳入计算中有不同考虑,导致分母数值产生较大变动,会给横向比较CFR造成一定困难。同时由于CFR计算公式中各项只关注的是与战斗严密相关的伤亡情况,故无法反映一场战斗中的总体死亡率。
1.3阵亡(Killed in Action, KIA)
KIA的定义为,伤员抵达救治机构之前发生的死亡,此处救治机构指营救护站、前沿手术队、战斗支援医院或更高等级的医院。阵亡率计算公式如下:
![](http://nwzimg.wezhan.cn/contents/sitefiles2069/10346616/images/52411239.png)
一场战斗的阵亡率能够反映三项指标,一是武器致死率,因为约82%的死亡都是由于被击中致命部位后立即发生的;二是人体击伤点致死效应以及医疗救护效能;三是战术地域医疗后送可及性。
1.4伤死(Died of Wounds, DOW)
DOW是指伤员到达救治机构后发生的死亡,伤死率计算公式如下:
![](http://nwzimg.wezhan.cn/contents/sitefiles2069/10346616/images/52411238.png)
伤死率能够直接反映医疗救治机构的救治效率,也能间接反映战场检伤分类、早期救治、后送路线、战伤救治系统等战时卫勤保障效能相关环节的适宜程度。只要伤员进入医疗机构了,无论何时发生死亡都应被计入伤死当中。
需要注意的是,在计算阵亡率与伤死率时,其所用的分母不同。同时DOW不包括到达救治机构前或刚抵达救治机构时发生的死亡。这样的原则能够使伤死率更加直接的反映医疗机构的救治能力。两者在进行计算时都将RTD排除在外,但由于计算DOW时分母中不包括阵亡人数,所以二者不能简单相加来得到一场战斗的总体致死率,即%DOW+%KIA≠CFR。
2.需要注意的问题
2.1分子分母的多少间接反映卫勤保障效能
从以上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在计算比率时只用到了简单的除法,但分子和分母中是否包括RTD或者分子分母中各项具体数值的变化都会引起“比率”的变化,从而影响人们对于战场卫勤保障效能的评价。
以二战为例,根据美军网站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二战总体CFR为30%,各军种单独计算时,海军CFR为49%,陆军(含空降兵及地面部队)CFR为26%,海军陆战队CFR为22%。美空军在二战中的死亡率未在网站上发现相关数据,但经研究者计算,大约为66%。海军、空军相对更高的死亡率与其特殊的作战环境相关,进而CFR计算公式中的分子,即KIA,DOW的数值较大幅度上升,提高了CFR的数值。同期相比,地面作战部队(包括海军陆战队)的CFR在23%左右,少于30%的平均值,与以地面作战产生伤员为主的越南、伊拉克、阿富汗战争的总体死亡率更有可比性。
2.2样本数据上报问题
美军在越南战争中派出了5支专门收集伤员数据的小组,仅仅是1965-1969年之间4%的伤员样本数据就已经对美军战伤流行病学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军医们透过这些数据能够对伤员从负伤到接受救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更加清晰明确的思考,能够及时总结战伤救治技术、药品器材的改进方向。
但一个显著存在的问题是,样本数据中,各救治机构多分头上报数据,造成了数据链的“割裂”,因为一名伤员在某级救治机构接受治疗后会产生一部分数据,其在后续阶梯上的治疗会产生另一部分数据,后续救治阶梯产生的数据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的记录,除部分军医会在报告中偶尔提到这一问题,大部分情况下人们都会忽视此问题的存在。
美军专家建议,具有时间和机构连续性的伤员数据收集是非常重要的,即应尽量对一名伤员进行完整的数据和信息跟踪,构建完整、全面的伤员“数据链”。这样的数据能够为开展计算机模拟提供坚实基础,同时,卫勤保障人员能够在平时通过学习这些数据提升其应对战伤救治的能力,通过参加基于战时数据开展的平时模拟训练丰富战场救治经验,美军1965至1971年的越战伤死率从6.1%到2.4%的显著下降正是及时收集整理战伤数据并加以分析所收到的明显效果。若是在战后再开展战伤统计数据的总结分析,则难以做到准确的分析和高效的改进。
看到这里,您辛苦了
一张图,一句口号
带你感受美军机降救援队的豪情壮志
![](http://nwzimg.wezhan.cn/contents/sitefiles2069/10346616/images/52411241.jpeg)
These Things I Do
That Others May Live
本期推文到此结束啦。抛砖引玉,想和各位亲讨论两个个小问题,在我军减员分类与算法中,是否也应设立治愈归队人员(Return to Duty, RTD)的评判标准并在算法中加以区别?你如何理解美军将RTD单设标准并进行计算?期待你的精彩留言,我们一起讨论学习,高质量留言会在后续推文中进行展示哦。
请您直接给我们留言或发邮件至
wqjingbing@163.com
或长或短,都能激发思想碰撞的火花
来~啊~!快活啊!一起学习进步啊!
参考文献:
Holcomb J B , Stansbury L G , Champion H R , et al. Understanding Combat Casualty Care Statistics[J]. The Journal of Trauma: Injury, Infection, and Critical Care, 2006, 60(2):397-401.
Gawande A. Casualties of war: military care for the wounded from
Iraq and Afghanistan. N Engl J Med. 2004;351:2471–2475 .Beebe G, DeBakey ME. Battle Casualties: Incidence, Mortality and
Logistic Considerations.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1952.Battle injury, active duty Army personnel, Vietnam origin, 1961–
1979. US Army Patient Administration Systems and Biostatistics
Activity. Fort Sam Houston, TX: AMEDD Center and School,
Department of the Army; 28 June 1984 (unpublished data).Champion HR, Bellamy RF, Roberts CP, Leppaniemi A. A profile
of combat injury. J Trauma. 2003;54(Suppl):S13–19.Whelan TJ. Surgery in Vietnam (correspondence). JAMA. 1971;
215:295.
![](http://nwzimg.wezhan.cn/contents/sitefiles2069/10346616/images/52411242.jpeg)
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哦
![](http://nwzimg.wezhan.cn/contents/sitefiles2069/10346616/images/52411243.gif)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