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防疫防护    科学组训,让战友远离投弹骨折的伤痛困扰

科学组训,让战友远离投弹骨折的伤痛困扰

创建时间:2024-08-27


前言

训练伤是军事活动中最常见的损伤之一。目前,随着实战化训练强度的不断增大,如果防护不当,极易导致训练伤的发生。训练伤防护是部队卫勤平时关注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全军训练伤数据统计分析显示,“投弹骨折”呈高发趋势。特别是新训期间,“投弹骨折”发生率明显升高。是什么原因导致新战友投弹骨折?怎样科学训练才能有效预防?一旦骨折,术后如何进行康复治疗?本期邀请军事训练医学研究所做一简要介绍。



投弹骨折是指投弹训练中所发生的骨折,直接由投弹所造成,具体地讲就是投弹所引起的肱骨骨折。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反复应力作用引起的肱骨干骨折,骨干完全折断,占75%左右,发生于肱骨中、下1/3交界处,部分患者可合并桡神经损伤。此类损伤多先有局部肿痛等症状,然后发生骨裂或完全性骨折,故也称疲劳骨折。另外一种为非肱骨干骨折,约占25%左右,多发生于肱骨内上髁、外上髁及大结节撕脱骨折,是直接由肌肉产生猛力收缩所造成的肱骨肌起止点的撕脱性骨折,其伤情较轻。

1.为什么会发生投弹骨折?

近两年全军训练伤数据统计分析显示,“投弹骨折”呈高发趋势。特别是新训期间,“投弹骨折”发生率明显升高。是什么原因导致新战友投弹骨折?通过调查和分析发现,导致投弹骨折高发的原因如下:

其一,由于近年来新兵入伍调整为秋季,新训考核时间正好赶在冬天最寒冷季节,战士在这种气候下容易出现肢体僵硬、关节不灵活,如果热身不够充分就容易导致损伤发生。

其二,调查显示,投弹骨折多发于新训考核前后。由于片面追求考核成绩,部分干部骨干未按照科学原则施训,存在突击训练、单项训练(投弹训练)时间过长等问题。

其三,训练方法不得当,导致投弹过程中的肌肉发力不平衡,发生骨折。另外,基层医务人员宣教不够,未能在训练伤发生之前有效预防。

其四,受伤者多为身体素质较差人员,入伍前体育训练不多,身体素质不佳造成局部肌肉力量差、耐力差、控制性差,从而容易导致损伤发生。调研发现多名受伤战士均存在骨密度水平偏低问题。

2.投弹骨折的发生特点

投弹骨折多发生于新兵入伍训练阶段,在午饭后的课余自行训练中的发生率为最高,约占70%,追问病史还可以发现,有近半数的患者在骨折前有投弹成绩逐渐下降的现象。经调查证实,一般投弹所致肱骨干骨折的伤员在骨折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肘、上臂或肩部肌肉肿痛现象。

但仅仅这一点还不能完全证明局部肌肉损伤、肿痛就是发生投弹骨折的重要原因。我们在分析骨折的X线表现中发现,几乎所有骨折均呈螺旋形,从肱骨中下段或下段由外上后方斜向内下前方,这说明在骨折的一刹那,加于肱骨下段起对抗作用的旋后力明显大于投弹时起主导作用的旋前力,X线检查证实是旋后力致伤,这种旋后力是来自投弹时肌内不协调强力反向收缩所造成。

一般投弹骨折均为螺旋形骨折,其中粉碎性骨折约占1/ 3,大多无须手术治疗。首次投弹一般不会发生骨折,投弹所致的肱骨干骨折并不发生于首次投弹,而是发生在经过一段时间强度较大的训练之后,但也有个别发生在首次投弹。如前所述,首次投弹损伤约占投弹骨折的25%左右,这是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要领掌握差,以为投弹完全靠上臂的力量,从而导致用力过猛所造成,骨折均为撕脱性骨折,多发生于肱骨大结节,内上髁或外上髁等处,骨折块移位多不明显。

尤其是新兵在投弹训练中,投弹要领掌握不好,导致起主导作用的旋前肌肉的损伤,该损伤必然导致局部肌肉的微循环障碍,使该处的代谢产物增加,形成局部酸性环境,造成一系列的电生理病理变化,使得该处肌肉收缩延缓或无力,这样就造成投弹的瞬间发生不协调反向强力收缩,如此反复应力作用于肱骨中下段,导致疲劳损伤。当损伤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即发生肱骨干骨折,所以说投弹所致的肱骨干骨折也是应力(疲劳)骨折的一种。同时肌肉的损伤、疲劳对骨骼的应力、张力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3.预防投弹骨折的注意事项

目前,导致投弹骨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训练方法不得当。克服不正确的投弹要领,是预防投弹骨折的重要环节。投弹是一项协调的全身性活动,参与的肌肉较多,最后在挥臂时内旋力大于协同拮抗的外旋力的状况下将弹投出。

以往有些部队在训练中过分强调上臂和前臂的肌肉力量,其实不然,特别是行进间或立姿投弹,应注意腰部与腿部力量的运用,结合胸大肌及背阔肌的力量等,弹出手前,躯干呈弓状,充分利用腰部肌肉的爆发力,于投弹瞬间结合挥臂和压腕动作将弹掷出,这样不仅增加投弹距离,而且还提高了投弹的准确性,所以说投弹主要靠上肢的力量是不正确的。

值得提出的是,不少部队在训练中为了加强上肢力量训练,让战士向距自己2米的地面用力砸弹,并反复地进行这一单一动作练习,这种方法是极不适宜的,容易导致局部肌肉组织的疲劳损伤。

另外,投弹过程中必须严格纠正上臂外展90°、肘屈曲90°,将弹投出的错误动作;合理安排训练,科学地安排训练内容,将投弹课目穿插在其它课目前后,强调循环训练,特别是午饭前后不宜安排训练或加大训练量,反对考核验收达标前突击性训练等方法。这样能有效地防止因训练不当、损伤等而发生疲劳性损伤,减少投弹骨折发生的机会。

全军训练伤防治研究中心在1组76例因投弹导致肱骨干骨折病例中发现,午饭后0.5~1小时内发生肱骨干骨折者竟占72.4%(55例)。这是由于饭后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使得胃肠消化系统的血管扩张,致四肢血容量相应减少以保证胃肠消化功能的活动,此时进行训练既不利于训练,又不利于消化;相反地肌肉在此条件下进行强力收缩必然极易造成疲劳,同时极易发生肌肉不协调反向强力收缩,导致投弹骨折的发生。

4.减少投弹骨折的肌力训练方法

 改进训练方法,增加上肢、腰腹部及下肢肌肉力量性训练,不但可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还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投掷性损伤发生。 

(一)上下肢爆发力训练

在跳远、投掷项目中,爆发力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决定性因素。应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训练爆发力。

训练上肢爆发力的方法:抓举,(高抓,直腿抓,箭步抓)发展腿部力量,全身用力协调肩部力量;宽拉,宽握距,把杠铃提拉至胸,提拉时胸部要前挺,腿伸直;挺举,杠铃放于胸前,用双臂挺杠铃于头上,注意锁肩。此外,还有卧推、屈臂拉起、仰卧起坐、斜推、站立推、屈腕、卷腕等动作和方法。注意向上时动作速度要快而集中,增加爆发力,放下时速度要慢。

训练下肢爆发力的方法:深蹲、深蹲跳、弓步走、弓步跳、负重提踵(跳)、两腿交换蹬台阶、负重蛙跳、多级跳、踢臀跑、高抬腿跑等。投弹运动需要受训者具有很强的力量,应在保持速度的情况下,逐渐加大负荷,最后增加到最大负荷。

(二)核心部位专项力量训练

投弹运动使用了大量躯干肌肉,如背阔肌、腹直肌、腹斜肌、臀肌等。这些肌肉对投弹运动获得优异成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对投弹受训者的躯干核心肌肉进行专门的训练,为其更好地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减少运动性损伤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核心力量在投弹项目中是非常重要的,要提高专项运动水平,必须采用针对性力量练习。

①徒手练习。把这项练习作为核心力量的基础练习,目的是让受训者体会核心肌群的用力和掌握如何控制好身体。常采用的练习方法有仰卧挺髋、双手支撑仰卧挺髋伸单腿、腿臂交叉两头起、单臂俯撑控腹、两头起、侧卧起、仰卧踩单车、仰卧起坐、背挺、平板支撑、侧平板支撑等。 

②器械练习。这类练习是在徒手的基础上加上负重进行练习,目的是对肌肉群加大负荷练习,发展肌肉的力量。在投弹项目中,起主导作用的肌群排第一位的是肩部肌群,第二是躯干肌群,第三是腿部肌群。只有三部分肌肉群协调做功才能有效提高受训者的成绩。

5.投弹骨折的治疗及康复

投弹骨折均为肱骨中下段长、短螺旋形不稳定骨折,采用手法复位成功者少,复位过程中易损伤或加重损伤桡神经和正中神经,并且石膏固定时间较长,也影响关节功能。因此,我们主张治疗投弹骨折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它具有外固定时间短、功能恢复快、骨折固定稳固等优势。

所有患者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需积极进行系统康复治疗,一般根据患者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治疗计划。术后康复治疗主要包括3个阶段:被动功能锻炼阶段、主动功能锻炼阶段及加强功能锻炼阶段。

①被动功能锻炼(术后1周内始)。此阶段主要在住院期间由骨科及康复科两个科室配合完成。患者术后1周内进行功能训练,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限。在康复科医生的帮助下进行被动训练,主要锻炼上肢的外旋功能。2周后复查X线片,明确骨折内固定稳定情况后,可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前屈锻炼,同时加强外旋功能锻炼。此阶段治疗需每天2-3次,每次25分钟,持续4-5周。为达到锻炼效果,可适当使用止痛药。

②主动功能锻炼(术后4-5周始)。一般在出现骨折愈合迹象后增加主动功能锻炼。患者通常在第一阶段结束后通过主动功能锻炼加大在第一阶段的锻炼强度,并根据患者情况调整锻炼方案。首先通过主动前屈肩关节,增加上肢肌力,包括增加三角肌及肩袖的肌力锻炼。患者可仰卧或坐卧,然后在床上做双手抱头的动作,以加强上肢外展、外旋锻炼。每天锻炼2-3次,每次20-30分钟,持续7-8周。

③加强功能锻炼(术后11-12周始)。患者每周进行一次加强功能锻炼,抗阻力前屈外展锻炼、抗阻力内旋和外旋锻炼、屈肘运动,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锻炼。注意复查X线片,在进行康复治疗的同时及时了解骨折的恢复情况。此阶段训练需持续6个月。

(文中图片来自互联网,视频来自163医院)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文末广告,支持一下我们


投稿点这里


您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