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药材装备    国外海军两栖舰艇医疗设施简介

国外海军两栖舰艇医疗设施简介

创建时间:2024-08-27

近年来,国外海军大力发展两栖舰艇,尤其是“功能多样,平战结合”型的多用途两栖舰艇,这些舰艇在执行撤侨、护航、人道主义医学救援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中“频现身影”。这类两栖舰艇一般都配有完备的医疗设施,可在必要时作为“简易的”医院船使用。现将有关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1 国外海军两栖舰艇医疗设施

1.1 美国海军  美海军规定,海上作战期间,两栖舰艇在完成兵力投送任务后,应迅即转为伤员接收舰艇,以便为登陆部队提供及时的卫勤保障。这些舰艇相当于美军二级医疗阶梯,伤员可在该舰艇上接受初级复苏治疗,并视情后送至医院船或本土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在发生大批量伤员时,美海军前沿手术队直接驻舰以加强两栖舰艇的医疗能力。

    “黄蜂”级两栖攻击舰是目前美海军除医院船之外最大的伤员收治舰船,其拥有较为完备的医疗能力。该两栖攻击舰上设有手术室4间、主包扎站1个、辅助包扎站3个、临床化验室1个,还设有血库、重症监护室(15张床位)、普通病房(46张床位)、牙科诊疗室、药房及眼耳喉鼻检查室等。在紧急情况下,该两栖攻击舰最多可提供598张病床。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美海军派出“埃塞克斯”号“黄蜂”级两栖攻击舰参与救援,并利用舰载直升机投送医务人员、快速抢救伤员、搜救被困人员;此外,美海军还利用该舰上配备的医疗设施开设急救场所,进行伤员的紧急救治活动。

美海军新近下水的“美国”级两栖攻击舰,医疗设施及布局进行了精巧而紧凑的设计,设有伤病员接收区(术前准备区)、手术室2间、重症监护室1间、X线检查室1间、牙科室3间和病房1间。在执行任务期间,配备外科医师1名、麻醉师1名、外科技师2名、重症监护护士1名和医院看护兵1名,另有内科医师1名和全科医师1名负责舰上人员的日常医疗保健工作。在进行“大规模”医疗救援时,“美利坚”级两栖攻击舰的舰艇人员居住区可改造为伤员安置区,开设床位600张;该舰的舱室过道内还放置了大批量伤员急救箱和急救医疗挂袋,其中的医疗用品可用于快速处理烫伤、擦伤等舰艇上常见伤病。

1.2 法国海军  “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是法国海军为适应北约组织增强战略海上输送能力的要求而建造的,可装载大量登陆作战部队和军事装备,担任指挥舰并执行海外干预任务。必要时,该舰可改造成为一所“海上医院”。

    一般来讲,两栖攻击舰相当于二级医疗阶梯,但“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上的医疗设备比较完善,可作为北约部队三级医疗阶梯使用,其医疗能力相当于医院船,可开展各类手术;治疗后的伤员,可通过直升机后送至本土医院接受确定性治疗。“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上的医疗中心面积约900㎡,位于第4层甲板,设有复苏病床8张、特护病床7张、手术(外科)病床12张和备用病床48张。X线室内配有数字化X线机和超声检查仪,还配有移动式CT机。移动式设备的使用可减少固定在舰上的医疗设备数量,方便维修与保养。舰上还专门设有隔离式洗衣房,用于医疗中心衣物的洗涤,以避免交叉感染;远程医疗室设在手术室和X线室之间,能够将医疗数据传送至北约的四级医疗机构,从而获得更为专业的医疗指导,为开展神经外科手术、耳鼻喉科手术等专科手术提供帮助。

1.3 日本海上自卫队  日本“大隅”级两栖登陆舰的医疗能力较强,曾多次参加台风、地震等灾害救援行动,其上设有手术室、牙科诊疗室、重症监护室、病床等医疗设施。2005年起,“大隅”级两栖登陆舰尝试搭载陆上自卫队的野战外科手术系统,经过多次改造,目前其搭载的野战外科手术系统可同时开展多台手术,大大提高了其医疗能力,并在2011年“3·11”日本特大地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4 韩国海军  韩国海军“独岛”号两栖攻击舰是韩国海军第一艘全通甲板式两栖攻击舰,2007年7月3日服役,在发生海啸等“大规模”灾难时,其可作为灾难救助舰或医院船参与救援,最多一次可运载1100名“灾民”。2014年4月16日韩国客轮“岁月”号触礁沉没,“独岛”号两栖攻击舰参与了海上搜救行动。“独岛”号设有舱室700多间;医院设施设在2层甲板,划分为13个区域,设有手术室、X线室、牙科手术室、临床化验室、药房、病房、隔离病房等医疗舱室,同时设有生化污染洗消设施、收容犯罪分子的监禁设施(禁闭室)和停尸房。韩国海军其他舰艇上一般仅配备1名中尉军衔的军医,但考虑到“独岛”号的卫勤保障任务的特殊需要,有关部门对其医务人员进行了加强,共配备军医及医务兵10名,其中大尉军衔军医2名。

1.5 西班牙海军  西班牙海军两栖力量包括2艘“加利西亚”级两栖船坞登陆舰和1艘“胡安·卡洛斯一世”战略投送舰。“加利西亚”级两栖船坞登陆舰上的检伤分类室设有6张带供氧和真空吸引系统的病床;术前室内设有3张重症监护病床;两间设备齐全的手术室,可开展普通外科和创伤外科手术;重症监护区共设有8张配有供氧和真空吸引系统的病床;另有1间传染病隔离室(4张病床);牙科诊疗室设有口腔放射检测设备以及其他完备的医疗器械;放射检查室为衬铅的舱室,具有较强的防辐射功能,其中配备有固定式X线检查设备、超声设备和数字处理器;化验室可进行血液、生化、气体、微生物培养和分泌物检测与分析。舰上携带的消毒设备包括2套高压灭菌器和1台热密封器。

    西班牙海军能力更强的两栖战略投送舰“胡安·卡洛斯一世”于2011年12月开始服役。该舰第1层为大型全通飞行甲板;第2层为轻型车库和机库,在搭载部队时,其可在机库和轻型车库中搭建临时住舱,必要时还可扩展为大批量伤员的住院区;第3层为居住层和医疗设施;第4层为船坞和重型车库。各层之间互通电梯,可快速转运伤员。“胡安·卡洛斯一世”战略投送舰具备北约二级及以上医疗阶梯的救治能力,可在舰上开展诊断和手术治疗;设有检伤分类区1个、手术室2间、重症监护室1间、病房1间、隔离病房1间,以及牙科诊疗室、X线检查室、药房、化验室和检查室各1间。舰上所有医疗设施都整合于一套先进的远程医疗系统内,可连接马德里戈麦斯军队总医院,对接受手术和治疗的患者提供实时医疗评估和远程医疗服务。在参与人道主义救援行动中,“胡安·卡洛斯一世”战略投送舰可通过集装箱(至多144个)、托盘等投送各类物资、装备及人员,在无法靠港时可利用直升机或登陆艇送达岸上展开救援。


2.启示

两栖舰艇将航空、反潜、支援、防御、两栖作战,以及各种综合作战指挥系统和完备的医疗设施整合于一体,特别适合遂行诸如运输救援、海上反恐、海上救援、人道主义医疗救援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从目前国外海军发展来看,大型两栖战舰已经成为除医院船之外的最佳的伤员收治舰艇。究其原因,与两栖舰艇本身的特点有关:(1)两栖舰艇吨位大,能提供稳定的手术平台;(2)大型两栖舰艇上的机库、车库、坞舱甲板都可临时扩展为医疗平台,便于接收大批量伤员;(3)两栖舰艇的多层甲板设计更能应对传染性疫情,能像医院船一样进行分区隔离;(4)在发生灾难需要投送人员和物资时,两栖战舰可以不依靠港口,通过空中或水际滩头进行物资和救援人员投送,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其救援能力。

两栖战舰在人道主义救助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作为一艘军舰进入他国领海,会涉及许多外交问题;(2)在救灾中两栖战舰上的一些敏感区域可能会限制人员进出,这对救援行动可能造成不便;(3)与医院船相比,两栖战舰上的医疗设施毕竟有限,大多数情况下作为二级医疗阶梯(加强后可作为三级医疗阶梯),一些专科手术无法实施,仍需进一步后送治疗;(4)两栖舰艇本身防御能力较弱,且不受国际法保护,容易成为海战中敌方打击的目标。总之,随着两栖舰艇的不断发展,其承担的任务也将更加多样,未来两栖舰艇有可能成为海上卫勤保障中一支重要力量,值得我海军卫勤人员深入研究。

(本原文刊载于《人民军医》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文末广告,支持一下我们


投稿点这里

您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