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战争和二战中海战伤发生特点及救治启示
《2015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指出:“随着世界经济和战略重心加速向亚太地区转移以及美国持续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等因素的影响,我们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海洋权益压力增大....”,因而,可以预见,为了维护我们的国家利益,我们需要做好海战和海战伤救治的战略准备。分析既往战争中海战伤发生特点对我们做好海战伤救治的准备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由于海战伤的资料不如陆战伤的资料多和齐全,距离最近的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海战和马岛战争。本文从分析这两次战争中海战伤的发生特点着手,并结合我军战略需求,对如何做好我军海战伤救治提出建议。 一、福克兰群岛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战的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波及61个国家和地区,共造成9000余万军民伤亡。二战中发生诸多经典的海战,包括马塔潘角战役、马来西亚海战、莱特湾战役、北角大海战、瓜岛海空战等。由于二战后很少发生大规模海战,因此二战中的海战伤救治资料仍是弥足珍贵的。 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Malvinas War),简称马岛战争,英国称之为福克兰群岛战争(Falklands War),发生于1982年4月到6月间,是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马岛战争历时74天,英方参战兵力3.5万人,各型舰只118艘,各型飞机340架,地面部队9000余人;阿方参战兵力6.5万人,作战舰艇和辅助船只33艘,飞机350余架,地面部队1.3万人。本次战争中,英国共损失30艘舰艇、20架飞机,死255人,伤777 人;阿根廷损失10艘舰艇、90架飞机,死649人,伤1000余人。马岛战争中英阿双方大量使用了导弹、导弹驱逐舰、核潜艇、“鹞”式战机等先进武器和装备,并有长途空袭、两栖登陆作战方式等,被称为二战后唯一一场真正意义的现代大海战。 二、马岛战争和二战中海战伤的发生特点 公开发表的关于上述两次战争中海战伤的英文文献约有56篇,本文纳入资料相对齐全的14篇文献。通过分析这些文献,我们发现,虽然海战伤会呈现同陆战一些相似的战伤发生特点,如容易发生伤员批量、爆炸伤和穿透伤发生率高等特点,但其呈现自身独特的特点,进而对战伤救治提出不同的要求。
海战具有作战区域环境特殊,舰船人员大多在具有一定防护能力的舱室内作战的特点。一旦舰船被高毁伤能力的导弹、炮弹、鱼雷、航弹等武器击中时,常发生大批量伤员。同时,海战时弹药存储在战舰上,被击中后容易发生二次爆炸,因而海战时批量伤员的数量会显著高于陆战伤。Blood等人的统计数据显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参与的513次海上战斗中,平均每一次战斗有35名人员受伤。而在马岛战争中,当英军的Sir Galahad号被炸后,在短短的一小时内,就有130名伤员被转运到AjaxBay复苏站。而随着武器杀伤效应的提高,预期现代海战中战中批量伤员的发生频率和数量要远高于这些数字。
现代战争条件下,随着燃烧武器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烧伤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常规武器造成的损伤类型中,烧伤可占到20~30%。而在海战时,烧伤的发生率会明显高于传统陆战。Blood等人的统计数据显示,日军神风敢死队袭击战舰后美军伤员中烧伤比例可高达67%。而在二战的一次海战中,美军的Franklin号航空母舰被两枚炸弹严重击伤,共发生724名人员死亡。其中,死亡人员中,210人(29.0%)的主要致死原因为烧伤,133人(18.4%)的主要致死原因窒息。由此可见,烧伤和吸入性损伤是海战伤伤员伤亡的重要原因。 英军在马岛战争中烧伤的发生比例约为1/3,而有些战斗中发生比例会明显增加。当英军的Sir Galahad号被炸后,被转运到Ajax Bay复苏站的130名伤员中,不计入轻微烧伤伤员,需要接受治疗的伤员比例高达43.8%(57名)。
战时因冻伤导致的战斗力下降和减员有时可能会超过敌军的杀伤作用。海战的环境不同于陆战,同一季节条件下海洋气温常低于常规陆地,导致海战中冻伤的发生率高于陆战。英军福岛战争发生70例严重的足部冻伤,遗留残疾。同时,海战时,伤员可能落水,导致容易发生淹溺和海水浸泡伤。1945年3月19日,美军Franklin号航母被击中时,因淹溺致死者有14人,高于因冲击伤(12人)、肢体骨折(8人)、颅骨骨折(1人)的致死人数。
战时应激反应(combat stress response),也被称为“战斗应激”,是指暴露于战斗或军事行动出现的应激性事件,包括一系列可预测的、在情绪、智力、躯体以及/或行为上的反应。没有得到良好调控的战时应激反应会发展为战时应激伤害(combat stress injury),影响战斗力;同时,其还可能发生创伤后应激反应综合征,影响其生活质量,严重时会发生自杀等极端现象。 海战时,战时应激反应的发生率高于陆战。英国媒体流传一句话,即“福岛战争老兵自杀身亡的人数高于在该次战争的直接死亡人数。”虽然这句话有点夸张和误传,但参与福岛战争英军老兵的自杀人数还是惊人的:截至2013年,参与福岛战争英军老兵的自杀人数为95,而福岛战争中英军的直接伤亡人数仅为237名。 三、马岛战争和二战中海战伤的发生特点对我军海战伤救治的启发 由上述分析可见,海战伤呈现同传统陆战不同的特点,其对战伤救治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我军的海战伤救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同传统的陆战相比,海战时更容易发生批量伤员,且伤员数量通常较多。这一特点要求针对批量伤员救治治疗更为简单和程序化的救治流程,以保证更多伤员得到及时的救治。在二战中后期,美军制定了针对海战批量伤员的救治规则( MCD),程序化救治批量伤员,收到良好的效果。 (2)烧伤和吸入性损伤的高发生率,要求在战船上配备更多针对烧伤和吸入性损伤的急救措施和设备,而在医院船等III级救治机构中需要配备专门的烧伤病房。在II战期间,为提高吸入性损伤的救治成功率,美军配置了吸氧设备(OBA)和紧急逃生吸氧设备( EEBD) 。而随着现代救治水平的提高,我们在建议在医院船等救治机构中,配备一定数量呼吸机和体外循环膜人工氧合仪等设备,以进一步提高对批量烧伤和吸入性损伤伤员的救治成功率。 (3)海战时冻伤的高发生率提示在海战中,需要预防冻伤的发生。同时,低温会加重战伤的病理生理变化,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和死亡发生率增加。严重战伤患者会出现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被称为“死亡三联征”。出现死亡三联征的伤员其生存率大大降低。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三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因而,在海战伤救治中,应特别注意预防低体温。 (4)战伤合并海水浸泡称为海水浸泡伤,伤员负伤落水后除自身伤势外,还将承受伤口被海水浸泡,造成额外的多种危害,如海水浸泡后软组织的坏死和感染几率增加、容易发生低体温和水电酸碱平衡紊乱等,其救治特点不同于普通损伤,需要加强低体温、感染和水电酸碱平衡紊乱的预防;同时,海水浸泡时的脏器损伤特点不同单纯陆战伤,需要采用不同的损伤控制救治策略。但目前我军尚缺乏相关救治救援和规范,需要加强相关的研究。 (5)淹溺最主要的危害是水进入气道和呼吸道,导致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导致呼吸停止和心脏停搏而死亡。淹溺的次要危害来自于水通过胃肠道吸收到血液循环引起血液渗透压改变、电解质紊乱和组织损害,其次是淹溺可导致低体温。海水淹溺比淡水淹溺危害更大,因海水含3.5%氯化钠及大量钙盐和镁盐且温度低,对呼吸道和肺泡有化学性刺激作用,容易导致心律失常、低血压、心脏停搏等。这些特点对战伤救治的需求是,需要加强战现场急救中的保温、心肺复苏等。因而,需要加强战现场急救环节的心肺复苏和保温等急救技术的培训,并配备相应的设备。 (6)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减少战时应激反应和战时应激伤害的发生。据统计,英军福岛战争15%的人员有战斗应激反应,而因应激损害需要后送的伤员占总体伤员的2%,低于美军距离较近几次战争的发生率,如美军在II战中因应激损害需要后送的伤员占总体伤员的23%,朝鲜战争中的这一数据为6%,越南战争早期的这一数据为5%,而1972年的这一数据则高达60%。Price等人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英军在前线配备心理师、伤员在后送之前进行心理筛选等。 由上述分析可见,海战伤呈现同陆战伤不同的特点,需要制定对应的救治策略、发展对应的救治技术,并配备相应的救治设备,以提高海战伤的救治成功率。但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的海战发生时间相对较为久远,现代武器杀伤效应提高和作战对手不同等因素使得现代和未来海战伤的发生特点必然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而,我们需要根据我军的战略需求,做成相应的准备: 1.应根据现代海战中各种舰船特点、武器杀伤特点、可能的作战海域等特点,建立起可靠的海战伤伤员发生预测模型,为海战的战伤救治提供良好预测和模拟,进而发展相应的战救组织理念、体系和技术。 2.应发展与远海作战相适应的海战伤救治技术和卫勤保障 《2015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指出:“海军按照近海防御、远海护卫的战略要求,逐步实现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型结合转变,构建合成、多能、高效的海上作战力量体系,提高战略威慑与反击、海上机动作战、海上联合作战、综合防御作战和综合保障能力。” 由此可见,远海作战的战略准备是维护我国国家核心利益的需求。我军远海作战将主要以驱逐舰、护卫舰、航母、两栖船坞登陆舰等大型舰船为主实施立体海上攻击、攻占岛礁等,其作战模式、战伤类型与近海防御作战有所不同,预计将出现舰船舱室爆炸伤多、烧伤多、舰载直升机坠落伤多、登陆人员触雷爆炸伤多的伤情特点。同时,远海作战时,后勤保障更为困难,火力集中在舰船等特点导致医疗资源很容易被破坏。 二战期间,美军Franklin号航母被击中的案例中,Franklin号航母上主要救治设施被摧毁,只有靠仅剩为数不多的急救包进行救治。为应对这一特点,此后美军要求在舰船多处放置便携式医疗箱(Portablemedical lockers, PMLs)和急救包,以保证医疗设备不会被集中摧毁,并保证在舰船不同部位发生伤员时均能较快地获得救治资源 。这些特点要求我们制定远海条件下的战救物资保障策略、急救和损伤控制手术策略、体系和相应的救治技术。 3.需要发展舱室等狭小空间内海战伤救治技术和策略 舱室爆炸是海战时常遇到的一种形式,呈现呈水上舰船损伤不同的战伤特点,其主要特点包括救治空间狭小、伤员批量发生、烧伤(包括吸入性损伤)的发生率更高、冲击伤发生率高。这些特点对救治提出不同的需求,需要针对性地制定救治措施和规范。 说明:,原文刊发于《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7年24期 。文中图片来自互联网,转载请注明来源。 |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文末广告,支持一下我们)
您可能喜欢:
我军战伤伤情评估和诊断方法的专家共识
现代战伤救治系统概述及其对我军战伤救治的启示
联合作战背景下美军网络训练内容体系
混合模拟训练模式在战创伤训练中的应用和展望
美军战场联合搜救体系(上)
美军战场联合搜救体系(下)